读完《兄弟》我失眠了

2018-07-10 22:11:08 云贵呀

云贵呀 > 阅读方法

昨晚我熬夜看完了余华写的《兄弟》,然后悲痛欲绝的我难以入睡。说出来也不怕你们笑话,我当时真的好像大哭一场,好想撕心裂肺的大喊几声。但是我没有,因为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是夜里3点30,我不能吵到我那些正在熟睡的室友,我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但是却不能阻止眼泪往下掉。我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这只是小说,只是小说,但是眼泪还是忍不住的往下掉,心里还是很痛很痛。加上当时肚子痛,我失眠了。4点多的时候外面还下起了大雨,这倒是符合我此时心情。

《读完《兄弟》我失眠了》by 云贵呀

此时的心情

我想如果我生在武侠世界,我是不适合练武的。看个小说都能悲痛到失眠,练武的话十有八九是要走火入魔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本小说确实有使人痛哭流涕的魔力。有人曾这样评价它:它绝对不是写给神经脆弱之人的书。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今天我一直沉浸在悲痛里,走不出来,直到此时我都不确定我是否走出了悲痛。

这本书有上下两部。我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上部,然后一直没有勇气读下部,直到昨晚我才重又鼓起勇气重拾此书。上部主要讲了李兰和宋凡平的故事。李兰本是个安分的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会过着一般人的普通生活。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下班以后为丈夫和儿子做饭,然后开始新的一天。然而平静的生活却没有维持多久,她的男人在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掉粪坑淹死了。从此她再也抬不起头了,仿佛掉粪坑的人不是他男人,而是她自己。她没想到的的是,多年以后她的儿子也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抓个正着。当然这是后话了。

宋凡平是个几乎完美的人,小说里面的其它人或多或少都有丑陋的一面,而他我是找不出什么缺点的。他人格上的光辉,闪耀得我睁不开眼。他是个阳光的中学教师,他正直善良,敢作敢当,乐观坚强,满怀希望。

宋凡平与李兰第一次见面,是宋凡平把李兰的前夫满身是粪的尸体背到李兰家。李兰的男人死后宋凡平就一直关照着李兰,关心这个可怜的女人。后来宋凡平的妻子死了。在后来李兰带着她和前夫的儿子李光头,宋凡平带着他和前妻的儿子宋刚重新组成了一家。这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宋凡平地乐观感染了李兰,使李兰能够再次抬起头做人。

但是世事难料,幸福生活没能长久。宋凡平送李兰去上海治病,没成想这一别是永别。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宋凡平因为地主成分被批斗,后来被关在仓库,受尽折磨。他在给李兰的信中自始至终一直在说自己很好,他让她安心治病。而李兰心里却越来越不安,于是她坚决要回家啊。宋凡平约定好时间去上海接她。于是在那天宋凡平越狱了,但是在车站被红卫兵抓住,活活打死。李兰一早就在医院门口满怀希望的等着宋凡平的到来,可是他等了一天也没等到,等到的是宋凡平死亡的噩耗,等到的是一个噩梦。

上部看完以后我以为已经够悲了,我甚至天真的以为下部会是个喜剧。没想到下部比上部更使人悲痛。

下部里面,宋刚和李光头都喜欢上了刘镇的第一美人林红。李光头疯狂的追求林红,而有点文化的宋刚则做起了狗头军师,为李光头追求林红出某划策。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林红喜欢上了宋刚。当林红告诉宋刚她的心意的时候,宋刚心里是矛盾的。他也喜欢林红,可是让他痛苦的是,他的兄弟李光头也喜欢她。他内心痛苦的挣扎着,兄弟之情占了上风。李光头继续追求着林红,而宋刚躲着林红。林红因为跳河发烧,李光头要宋刚火上浇油,告诉林红让她死心。宋刚万分痛苦的到林红家说了这句话,林红悲痛欲绝,而宋刚说完这句话也是心如死灰。

他回到家想自杀,后来被李光头所救。李光头告诉宋刚为了林红他可以把兄弟也杀了。这话伤透了宋刚的心,而宋刚也如释重负做出了追求林红的决定。他终于不用在痛苦中挣扎了,他要追求爱情。林红和李光头婚后生活美满幸福。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心一直是吊着的,因为我总担心着林红。果然我的担心不无道理。

宋刚失业后,林红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林红的上司一直在明示暗示着林红出卖自己的肉体。那个50多岁满口黄牙的老男人一次次对林红动手动脚,一次次变本加厉。林红心里委屈极了,但是他不能对宋刚说,因为宋刚已经为了这个家疲惫不堪了。后来宋刚为了挣钱远走他乡,他这一走就是 一年。一年的时间改变了一切。

当他带着三万块钱再次回到家乡却从他人的口中得知他最爱的女人林红和他最亲的兄弟李光头偷情的事。他没有怪林红,他也没有怪李光头。他甚至在想林红本来应该嫁给李光头的。他给林红留下了辛苦挣来的三万元钱,吃了一笼包子,然后走到了铁路卧轨自杀了。同一时间李光头和林红正在床上缠绵。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一直被压抑的悲痛终于爆发了,我难过死了。就好像是我女朋友被别人睡了一样痛苦,虽然我没有女朋友。

这本小说是一部怪诞的绝妙之作。上部描写了文革时期人们的压抑粗暴无知,下部描写了繁华时代人们的骚动不安,畸形发展。这是一部充满恐惧和色欲、滑稽和狡黠、喧嚣和混乱的小说,一出投机取巧与怜悯同情交集、爱惧交织的悲喜剧,袒露无疑地表现了中国的奋斗与全球化市场病态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