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天平上成才和成人哪一端应该更重?

2018-07-11 22:11:03 灵魂港湾1

灵魂港湾1 > 阅读方法

如今的孩子可以说都是含着蜜罐出生的。一生下来周围就围着一群为他(她)服务的成年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是这一代孩子的普遍现象。虽然孩子有自己动手的意识,但是在萌芽阶段就已经被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以爱的名义给扼杀了。他们宁愿端着碗,弯着腰,追着孩子满院跑的喂饭,也不考虑宝宝自己吃饭的需求。当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时,我们的成人们又以孩子穿的慢会受凉感冒为由剥夺了这个权利。等孩子长大了,又会因为担心影响到孩子学习,他们动手劳作的权利依然被包裹着爱的名义无情剥夺。随着90、00后后这一代孩子渐渐长大并且需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时,弊端渐渐显现出来了。在我们抱怨这些孩子的时候,请先想想我们的教育方式吧!

 看到安言的《教子集》,忍不住翻开来阅读。这本书汇编了安言多年来的少儿心理训练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在教育孩子的天平上成才和成人哪一端应该更重?》by 灵魂港湾1

作者 安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安言原名叫陈侣言,用过笔名白溪子,是一名高级心理咨询师。17年来长期专注于实证心理研究,尤其注重早期教育领域中少儿心性形成研究及少儿不良行为矫正实践。

 《教子集》主要有两大篇,一是教论篇,二是心法篇。教论篇里有作者写给年轻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有提醒走出教育孩子教育的误区,也有关于心性力量的故事,以及对孩子不要有不同的考评标准等。心法篇里更多的是安言在自己的训练营里接触到的实践的例子。如不要牵得太紧了,人生的木桶原理,珍惜才会拥有以及拿掉孩子学习的拐杖等。

说实话,《教子集》前面的教论篇我在阅读前是拒绝的,因为看标题有点像说教的调调。我小时候的学习就是伸长脖子被灌进各种知识的过程。俗称填鸭式教学。这是我不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翻开阅读后,发现这其实是作者工作多年的经验分享及心得体会。只不过安言把这些体会编成了理论知识。阅读起来还是非常有体会的。

心法篇阅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有兴趣,因为是作者在训练营中的实践案例,可读性或者说可借鉴性比较强。因为我自己是从事幼教工作,自己也有孩子,所以在阅读时会经常性的与作者产生共鸣。总体上说,这本书确实能给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带来一些育儿经验。虽然里面一些观点可能和主流教育观点相违背,但是我依然认为值得我们深思。有时候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也许教育理念也是一样。

现在的互联网很发达,我们都不难看到一些新闻,例如有的初高中的孩子要不到钱殴打妈妈,孙子剪刀脚剪住奶奶的脖子等等这些负面新闻。虽然这些只是少数,但是社会影响却不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回想一下,有没有看见过在大街上、超市里睡在地上撒泼打滚要买玩具的孩子,如果这时候家长妥协了,以后慢慢可能就会发展成剪刀脚类的孩子。因为随着他们长大,就会成为一头小狼崽了。

古话说的好:三岁看老。孩子的心性在三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说到三岁之前,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群大人在逗着孩子,有时孩子说了脏话,家长们或者亲朋好友们甚至都哈哈大笑。还有孩子磕到碰到了,跌跟头了,家长尤其爷爷奶奶们可能立马去打桌子、踩地来哄孩子开心。

 其实孩子在跌跟头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去扶,也不说什么的时候,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孩子是不会哭的,他们会自己努力爬起来。当然这里指的是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孩子哭通常都是大人传递给他们的情绪,大人的紧张神情及语气会让孩子觉得我受伤了,我跌倒了,我应该大哭,这样大人就会更疼爱我。

 我们的教育失误还会体现在孩子和别的孩子之间的摩擦。我们小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家长都先责骂自家孩子管教。现在相反,不管发生什么,有的家长还不知道缘由,就先向别的孩子责难发火。一旦自己孩子在摩擦中占上风了,就会暗自得意。我甚至听过有的家长说,手快好,以后不吃亏这样的话。

 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是幸福的,实际上他们除了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学得好外几乎一无所有。因为从上小学开始,孩子们除了上学,还要出入各种补习班。他们没有了和伙伴玩耍的时间,没有了自由娱乐的时间,也没有人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学校忙着要成绩,家长忙着要学历。却独独没有人教孩子怎么成人。要成才先成人,这才是教育之道。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