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更有效率地读书?
读书会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吗?
如果你一本书啃两个月,那么答案一定是不会。
我们不要低产出,不要仅仅为了读书而读。既然读了,那就用最短的时间提取书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融会贯通。
1、享受读书,思考反馈
曾几何时,我也和许多青少年们一样,沉迷游戏、玩手机、看小说,从地下城到穿越火线到LOL到吃鸡样样在行。
说实话我不喜欢那样,我总是在玩完游戏后体会不到自己的欢悦,只有深深的疲惫,有时甚至是头晕目眩。
渐渐地我开始思考我想要干什么?我能改变什么?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找点真正的快乐呢?
我开始强迫自己读书,每天读一个小时《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时间长了,我意识到这一个小时的阅读总能给我带来思考。
而我回想自己玩电脑游戏或者手机时,好像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原来,书籍可以给我带来思考啊。于是我慢慢地开始寻找好书,在读书时去感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获得反馈。
随后我进入了大学,读了《人性的弱点》,由此了解到自己的许多缺点和不足。比如说自己总是喜欢挑别人话里面的毛病,或者讽刺别人,等等。
我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多么幼稚,多么不可理喻。也从那时起,我开始改变,试图让自己变得优秀。看啊,一本书籍的力量多么强大。
《人性的弱点》给我带来了我对为人处世的思考,让我得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从不断改正错误中感受内心的愉悦。
从此,我懂得了一本书所能给人带来的思考既是对人的提升,也是一种享受。
随着这种享受,我逐渐喜欢上了读书。
读书除了给我思考之外给我带来了许多欢悦,有充实的欢悦,也有自我提升时的欢悦。
我在这种欢悦中喜欢上这种复古的生活方式,没有手机可以,没有书总是发慌。可能别人认为我是不合群的,那又怎样?我喜欢,我热爱!
人们是需要去取悦自己的生物,因为手机更容易取悦我们,所以我们选择了手机。殊不知读书能给我们更高级的愉悦,那为何不选择书籍呢?
学会用读书取悦你自己,从而获得享受,获得反馈。
2、我们读书要有功利心
朋友S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每次见他都是抱一本书读,时间久了,我发现一个特点,他时常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里读同一本书。
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心问了他一句:“怎么总是一本书读这么久?”他面带愁容地告诉我:“没办法啊,我读书喜欢逐字逐句地读,遇到不懂得地方反复读,反复思考,不弄透这本书不读下一本。”
我不能说朋友做错了,因为他是太认真了,他爱读书吗?爱。他这样读书有效率吗?没有。
抓住一本书逐字逐句地读往往效率不高,许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读书:先快速浏览大致内容,根据书中内容,思考你自己想要从中得到什么?给自己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
把那些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快速浏览,认真研读那些对你最有用的知识。
采用这种方法通常一两个小时就可以阅读完一本书, 并提取出对你有帮助的内容。
做完这些之后,找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中间写下你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书中关键内容,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在纸的下方写出你读完这本书的感悟。
提问、寻找答案、写出答案、思考感悟。从而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价值。
很多人在提问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提一些复杂的问题,这导致了因方向不明确或找不到答案,在读书的时候更加迷茫。
对此,应该抓住两个要点。
一要认真看作者简介、序言、目录,并审视自己,思考什么对你有用,结合起来找问题。
二要简单化,问题越简单越好,简单的问题更能激起你读书的兴趣,同时也使你脑海中的答案更加清晰。
《极简法则》对我至今印象深刻,为什么Chanel的香水种类单一、香型各异却深受人们喜爱?为什么苹果的产品种类不多人们却趋之若鹜?
因为简单更有效,简单更深入人心。
3、让读书常态化
不久前总是看朋友A发朋友圈炫耀自己看书,买书的时候发,看书的时候发,看完之后也发。
可见他认为自己读一本书是有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
殊不知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是不会炫耀的,对他们来说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必不可少。
对A来说读书有用吗?我认为微乎其微。既然他认为读书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那么读书也必然是他生活中的稀罕事。
偶尔兴起读一本书,读过了也就忘记了,自然不会对人有所帮助。
早些时候,著名演员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上“丢”了一百本书的事迹广为流传。
为什么要在地铁上丢书呢?
我想是要呼吁人们,把读书常态化。
地铁是多数人们每天出行都要用到的交通工具,在地铁上读书也就意味着读书变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艾玛·沃特森这个做法不可谓不妙。
常态化的读书带给了我们常态化的思考,不再拘泥于时间、地点、环境,让大脑时刻保持运转。
长时间的思考会使你思维更加活跃,头脑更加清晰。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没有问世之前,混乱的化学元素一直令人们学习化学颇为困难。而距传说,门捷列夫一直想要把元素按照规律排列组合。有一次,他废寝忘食工作了几十个小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梦到了一张图表,于是立马醒来画了下来,稍作修改便有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而且预测了几个未知元素,现在被人们发现并证实。
虽然故事充满戏剧性,但是其中有一事实无可辩驳。那就是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往往能给人带来灵感。
庸人与天才之间,有时候不正是缺少那一丝灵感吗?
4、与书籍为友
我总认为一本好书是有灵魂的,也唯有灵魂才能成就一本好书。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像是认识一个人的过程。从刚开始的不相识到初步认识到逐渐熟悉,最后成为朋友。
我们与书籍成为朋友的过程也是慢慢认识它、了解它、读懂它的过程。只有当你与一本书籍成为朋友,才能对它理解得更加深刻。
成为朋友不仅仅会使你们关系密切,也会使它给你带来反馈。好像朋友之间的交流一样,通过互相探讨,从而把书中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以前总是一味地读书,读了便读了,虽说从中了解到许多道理和知识,可是从来没有让其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我用心去记,甚至遇到好的道理时背下来,强迫自己记住,想要运用到生活当中。
结果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依然一无所获。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恍然原来如果我运用书中所学的话会更好啊!
每一次都处在懊恼和后悔当中,心情失落又无可奈何。
后来,我总是花时间思考,思考为什么读书不能给我带来积极的反馈。慢慢地,我学会了在读书时感受着这本书,去体悟作者的意图。
终于,我明白了。读书应该要与书籍交流,好像脑海中的两个人对话一样,一个是自己,一个是正在读的书,通过交流,我们成为了朋友,给生活带来了反馈。
于是,当我担忧未来时,《人性的优点》对我说:“活在当下的密室里”;当我陷入固定型思维的沼泽中时,《终身成长》对我说:“固定性思维是可以改变的”;当我忘记对这个世界微笑时,《人性的弱点》对我说“笑容,它分文不取,却价值连城”。
他们就像我一个又一个朋友,在我脑海里生活,每当我遇到问题时,就出来帮我一把。
与书籍为友,尝试与它交流,它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籍,赋予我们力量。学会运用这股力量,我们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我是风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发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