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的童年记忆,这次没砸
又到吵架时间,Sir站哪边呢?
今天说的,是最新翻拍大片《东方快车谋杀案》。
究竟这次翻拍好不好?……咱后面说。
先看一段扭秧歌助兴!
德普叔为了宣传此片,走出了赵本山的经典秧歌,不信你瞅这腿型……
哈哈Sir骗你的,这其实是德普酒醉红毯被抓拍。
戏外疯癫,可能因为戏里太憋屈?
因为大部分戏份,德普都在演一个死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原著那么经典还用说么?
简直是陪Sir长大的央视常客,从小到大起码看过十七八遍。
改编自1934年的同名代表作,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知名的推理故事之一,不吹牛,Sir从小到大读过她50本。
还拉着大学女朋友一起读,然后她毕业都卷走了(是的她已嫁人,书已经要不回来)。
不扯远……
不少人当年都被故事震傻,因为它堪称一场几乎完美的谋杀。
故事够好,所以也被不止一次重拍。
虽然2010年版评分尚可(豆瓣7.9),但1974年版(豆瓣8.3)还是最深入人心。
“完美”,是个好词,但改编“完美”,听着就压力山大。
“深入人心”也是个好词,但重拍,人却已不是当年那帮人。
所以,翻拍不易,扑街系数很大。
但这次Sir不会骂翻拍,因为这一次翻拍心很大……
导演兼主演的肯尼思·布拉纳,居然选择了看似最不靠谱的重拍方案,然后还做到了尊重经典,也尊重新观众。
好奇么?那我们开始说。
P.S.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
故事还是先说,不……先背一下吧,反正烂熟。
豪华的东方快车上,明明是淡季,却座无虚席。
一群陌生人,貌似毫无交集,被迫共度数日旅程。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有人不声不响地玩了一局……
东方快车全明星狼人杀。
然后,天亮了,昨晚死的人是他。
没有遗言,只有几个物品,当线索。
一片未完全烧成灰的纸片,一个绣有“H”字母的手帕,一个点燃烟斗的烟条。
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拉纳 饰)通过与乘客的交谈,逐步接近最后的真相。
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嫌疑。
悬念咱就不扯了。
因为这次翻拍,凶手啥的不改,还是那帮人,全部乘客。
为了给小黛西的父母复仇,十几位乘客装作互相不认识,联合谋划了杀人案。
这是新版《东方》最大胆的地方,没有改动主悬念。
那你要问了——推理片啊,凶手不变,还玩啥新意?
Sir当然不会说特效新啊画面新,虽然这些外部新的确观感不错——
时隔七年的再次重拍,新版《东方》技术上全面升级。
在CGI的渲染下,电影里的伊斯坦布尔,真的有异国风情。
途中的雪国风光,真的有雪崩的弘大场面。
不仅外景好,连火车这个重要道具,也更有质感。
没错,这火车可不是搭景做的,而是下血本实打实打造的真火车。自己建铁轨,边跑边拍。
所以,观众能从镜头中感受到真实的震颤感。
拍大雪封山,火车脱轨,甚至包下了一个山头。
这些点到为止,如果故事烂人物软,有这些也没啥用。
说重点——
身为一个最熟波洛的人,这次的主角波洛,居然让Sir看到了新意。
都记得老版波洛吧?
大腹便便,绅士风度,保守的比利时人,最明显就是两笔油光滑亮的小胡子。
老版的波洛是神,虽然他很亲切,但你看不出他有家庭有朋友。
是的,他冷静,有逻辑,但我们一直以为,这些只是他的武器,不是他的痛苦。
其实,怎么可能呢?
太清醒就是一种痛苦。
(Sir不是说老版波洛不好,只是时代不同,需要各自的主角。)
而这一次的波洛,也可以说大改,也可以说没改。
他们先给了观众一个从遥远记忆里走出的绅士,除了瘦一点帅一点,其他习惯都不变。
吃蛋一定要吃40度热的,蛋一定要一般高。
一只脚踩到屎,另一只脚也要踩,这样才平衡。
就连睡觉,也会一丝不苟,带着胡子保护套。
然后随着剧情,慢慢变成了一个更靠近观众的普通人。
说的夸张一点,编导居然让波洛再度“发育”了!
最明显的特征,是他的胡子。
这两撇标志性的八字胡,是导演花了3个月选材、制作完成。
有不少网友吐槽它太假太浮夸。而Sir想说,你们太急,没搞懂导演的意图……
仔细看这两撇胡子,开始是油腻的,因为开始的波洛,是观众熟悉的那个大神。
但随着案情发展,波洛的胡子就变了,先是变蓬松,然后变凌乱。
因为波洛的内心,逐渐被正义与良知拷问,开始变得焦虑和矛盾。
仅仅通过胡子这个核心道具,编导就让波洛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这招,不可谓不鸡贼。
除了胡子,波洛也在其他地方,低调地“发育”着。
并且时不时在绅士的外衣下,泄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猥琐”。
只说一处吧——他读狄更斯名著的时候,会发出杀猪一般的笑声,一点也不绅士。
最破天荒的是,波洛居然有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