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杀死了圣地亚哥 纳萨尔?

2018-04-03 22:11:18 燕语叮咛

燕语叮咛 > 阅读方法

《到底是谁杀死了圣地亚哥 纳萨尔?》by 燕语叮咛

“圣地亚哥 纳萨尔被杀的那一天,清晨五点半就起了床,去迎候主教乘坐的船。”

………………

“他从那扇自六点钟起就敞开的后门进了家,随后脸朝下倒在了厨房的地上。”

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个开头和结尾简直太棒了。既然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索性开头就直白地推出受害的主人公,而经过环环相扣的多角度叙述后,结尾又回到圣地亚哥被杀后到倒地死去的场景,短短的半天时间,从圣地亚哥早起出门到死去,中间串联起事件的缘起、案件经过、多年后的回忆,不同的叙述口吻和角度,却能浑然不乱,马尔克斯的笔力真不是一般的好。

凶杀案中被杀死的青年圣地亚哥 纳萨尔家境殷实,父亲去世后他和孀居的母亲经营自家的牧场,他是个生性快活、为人平和、心胸宽广的青年。之所以说这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因为在这个惨剧发生之前,镇子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知道有人要杀死他,包括凶手是谁、作案工具、行凶地点,尽管如此,惨剧仍然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他家大门口。在这个期间,甚至没有人去真的提醒他,保护他。

因为一个毫无证据的指控,维卡里奥兄弟俩认为圣地亚哥玷污的妹妹的贞洁,导致她在新婚之夜被丈夫退回娘家,出于维护家族名誉的想法,他们决定杀掉圣地亚哥。兄弟俩携带屠刀,在圣地亚哥家门口等着他回来。在作出决定到等待他回家的这个过程中,他们至少跟几十人说过这件事。

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维卡里奥兄弟为什么要把杀人这么一件本该隐秘的事情到处宣扬,其实他们希望有人出来能阻止,因为这兄弟俩平时为人忠厚老实,但是面对家庭遭遇的耻辱又不能坐视不理,如果杀人的事能被阻止,既能落得个维护家族的名声,又不至于真的杀人犯法。可是,有人觉得他们只是说说,有人觉得他们是喝多了说醉话,还有人觉得这么大的事一定早就有人告诉了圣地亚哥,还有人怀着自己的私心,总之,偏偏就是没人出来阻止。到最后,杀死圣地亚哥这件事变成了兄弟俩骑虎难下的一个“承诺”,当他们落下屠刀的时候,甚至半镇子的人都跑来围观,来“见证”兄弟俩是不是履行了“诺言”;当圣地亚哥从未婚妻家得知有人要杀他的消息,惊慌失措地跑回家时,甚至还有人为他“指路”。这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就“弄假成真”了呢?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过“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沉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被唤醒、激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世世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全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再通俗一点,就是那些不假思索便以为然的生活与自我表达方式。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集体无意识: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之所以称之为“乌合之众”,因为民众是盲从的,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利用民众的这种盲从缺陷,信息洪流的形成轻而易举。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善用民众的这种盲从性而从中获益的事件不胜枚举,希特勒下的德国、二战下的日本,包括今日的朝鲜,集体无意识有多可怕由此可见一斑。记得去年夏天去丹东的时候,隔江是朝鲜的第二大城市,白天隔着鸭绿江,能清晰地看到对岸宏伟的将军别墅,在一排排平房民居中,还是非常显赫的。可是一到夜晚,丹东的城市灯火照亮了半条江水,而对面的朝鲜一片黑暗,包括将军别墅,不见一点灯火。即使这样,人民对于领袖的热爱仍然到了令人疯狂的程度。

看余华的《兄弟》,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玩世不恭的李光头,而是他的养父,那么一个英俊又磊落的人,却在文革中死在一群“红小兵”手里,而那些十几岁的孩子,在杀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后,竟然能谈笑风生地去早点铺子里吃豆浆油条,跟没事儿人一样,真是看得人后背发凉。

到底是谁杀死了圣地亚哥 纳萨尔?真的是维卡里奥兄弟俩吗?还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民众?亦或者深植在民众骨子里的冷漠和愚昧?

尽管到了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仍然参与着每个人的生活,包括你的价值观念、跟家人的关系模式、对未来生活的设定、你的饮食、习惯等等。大多数人都做的事,被认为是“正确”与“标准”,照做不需要理由;而一旦偏离,则需要专门进行解释。这样的事太多了,我想应该不用单独举例了吧。

“除非你由无意识转变为意识,否则你的一生将由无意识引导,而你把它称作‘命运’”。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我们需要经常反思,经常内省,古代圣贤可能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努力去发现自己的内心、认识真实的自己,才能不被无意识控制,才能不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标准”,才能真正“自由”地生活。

最后,用卡尔 荣格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只有窥视自己内心的人,才是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