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疗愈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
阅读的力量
对于阅读的疗愈作用,在很多的作品中都有提到。
首先是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看到的。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而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
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联系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来看,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功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上,是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这本历经教育实践而沉淀下来的书籍以及书中的观点都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阅读,可以拯救和疗愈学习落后的孩子。
其次,我们在阅读文章或者欣赏艺术品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该篇文章或该件艺术品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而帮助我更懂得自己。这才是阅读的作用。
前面提到阅读要有指导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进行阅读疗愈和治疗的关键。
有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阅读”,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也会存在学习困难甚至行为或心理上的问题。看看那些孩子阅读的书籍就会发现,往往充斥着暴力、血腥等。不良书籍就如同不良游戏一样,同样会贻害无穷。人生是短暂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你花时间阅读的书籍上。
经常有家长会询问书单,其实,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这个阅读黄金期,让孩子多读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道理。为什么要读经典文学作品?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马克·埃德蒙森一针见血地解释道,“这些作者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早就有心理咨询师将文学作品用于咨询治疗的例子。以下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自述:
我最近结束了一个治疗时间长达6年的病例。这位病人来见我的初始原因是,他对镇静药品上瘾。他患有重度抑郁症,整体精神面貌萎靡、负面、消极。
当我建议他去阅读20世纪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作品的时候,他欣然接受了,这是我接触过的极少见的一位。在多年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没有离开过劳伦斯。
人们往往在文学中找到自己,在我14岁时,我就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找到了自己。我的这位病人会带着劳伦斯的书来见我,并在现场阅读某些段落,然后告诉我:“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的欢呼就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人也在我们身上看到他们自己。
这种体验就是弗洛伊德所讲述的“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带着我们去了远方,但让我们感受到回到了家。
当我们在阅读《哈姆雷特》或《简·爱》时,横跨几度空间和时间,心怀罪恶感和幸福感,这些作品如镜子般照出了我们深藏心底原本的性情,但我们又感觉到它们是如此新奇。
书籍帮助我们预见未来,赋予我们去创建属于自己生活的想象力和勇气:他人可以,我也可以。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埃德蒙森把阅读比喻为“生命的第二次机会”。
艺术并不会造就一个完美的你,却可以成就一个更自由的你。它教会了我们要有同情心,提高了我们的情商,也许艺术作品真的可以造就更好的你。
对于阅读的疗愈作用,我个人觉得木心先生说的比较深刻。木心先生10至15岁期间于矛盾书屋读了当时可以找到的所有中西方文学,其中包括:古书、哲学、文学、诗、戏曲等。
他说告诉年轻人:世上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
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找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有所依据,知道自己的来历。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
他还说,那些大人物中有终生之师,有嫡亲的,也有旁系、过房。父母不能太多的——找到了,要细翻家谱,一再研究,一再接触。
翻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就如读他的“从前慢”,心会自然地沉静下来,慢下来,直到慢慢地进入书中,听木心神聊。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成为你的终生之师,成为你的精神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