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值得感动的,是选择性遗忘
图|小林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叙述的是1917年作者参加完祖母的葬礼后,准备离开南京回到北京大学时,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为他买橘子的情形。
我与这篇文章有过三次接触。
第一次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把文章当作不得不学的任务。因此,老师说这篇文章表达的是父爱,我就记住了“父爱”。如果考试有可能考到的话,这就是“答案的核心”。无论什么问题,围绕这一点来回答,哪怕语言不是特别精美,格式不是特别规范,也符合“意思对即可”的要求,多少能拿到点分数。
第二次是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受学校命令发起了一场以“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邀请了校长参加。我们想发言的学生自告奋勇地分享完父母之爱、同学之爱的感怀后,班主任也讲了她的自身经历。我们都感动得难以自持!最后,校长在说寄语的时候提到了《背影》。校长说他慢慢长大后,对《背影》的体会特别深刻。孩子出外,父亲相送,反复叮咛还是不甚放心。拖着肥胖的身躯翻越栏杆,只为买些橘子。橘子很普通,但父亲买的橘子就不普通了。因为那是爱的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在普通小事中。我们也要在点点滴滴中回馈父母之爱。如此,爱才长久!校长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告诫我们不要辜负爱与人生。
第三次是在去年。对《背影》的写作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了朱自清与他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父亲有好多房小妾,也因此丢了官职。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由于父亲和单位负责人私交不错。父亲便利用这层关系,把朱自清的工资取出来,留在了自己手里。致使朱自清不得不举债维持生计,父子关系也因此一度僵化。没多久,朱自清接到清华大学邀他去任教的信函。随后,他独自一人去北京工作。
《背影》这篇文章是多年以后,朱自清依回忆而写的。我们发现,文中并未对父亲进行批判,而是写得如此令人感动。其间原因可能是:当烟云散去后,存留在心间的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因为这份情,所以过失会被原谅,恨意会被隐藏。
1928年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赶忙拿给父亲看。行动不便的父亲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 。多年以来的父子矛盾就此化解!
与《背影》的三次接触,让我明白:这篇文章真正值得感动的,表面上是父亲买橘子时的画面,实质上是走过岁月后的宽容!
人生于世,人际矛盾层出不穷。外人可以“相忘于江湖”。亲人呢?或许朱自清先生的“撇开不好的,记下好的”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年迈的父亲所等的,恰是这一场“和解”。父子二人的选择性遗忘,让父子之爱终得圆满。
把《背影》从“神坛”上拉下来,才能看到《背影》真正的感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