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诗玲:战争从来没有那么简单

2018-04-25 08:19:09 五像素

五像素 > 读书笔记

《鸦片战争》最开始吸引我是因为它是由一个英国人写的。

《蓝诗玲:战争从来没有那么简单》by 五像素

(《鸦片战争》,蓝诗玲,新星出版社)

《鸦片战争》最开始吸引我是因为它是由一个英国人写的。

我对鸦片战争的了解几乎来自于历史教科书,几年时间的淘洗,我只记下了几个词: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需要记却刻骨铭心的是一种强烈的屈辱感,只通过一堂历史课就扎了根。

我很遗憾,只要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国人,那么从几张照片,几句话甚至几个词里体会到屈辱是很容易的事。不容易的是愿意直面废墟,去寻找被忽略了的因果和被隐藏了的细节。

《鸦片战争》有几大亮点:

一是,同一个事件中英双方文字记载呈现的戏剧性的偏差。这种偏差既有英国人对清王朝高高在上的挖苦,也有清朝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的夸大其词。

二是,在战争这个残酷的主题里,人的作用以及战争的反作用。你会看到战争如何被人的意愿,人的失误判断挑起;战争又如何在发展中引诱人的欲望不断膨胀。

三是,蓝诗玲让读者的目光在中英双方切换,当道光皇帝手忙脚乱地罢黜起用官员时,英国国内也面临着危机。

如果用一种看小说的习惯去看这本书,你会惊奇地发现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每个人都足够戏剧性。我很惊喜作者肯细心对待每一个关键人物,不一锤定音,而是让人于毫厘之间去看待他们的功过成败。

《蓝诗玲:战争从来没有那么简单》by 五像素

作者蓝诗玲,图片截图自《单读》访谈

蓝诗玲自己认为书中最有趣的人是义律,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义律是推动鸦片战争发生的关键人,中国人眼中的大坏蛋,英国人眼中的懦夫!但作者提出了疑问:“他真的是像贬低他的人说的那样无能或邪恶吗?抑或他仅仅是在困难的环境里尽心工作的英国政府的疲倦的仆人?”

英国征服印度搞得国库不济,中国的鸦片市场对它极其重要。义律一方面怀着一点英国人的尊严而厌恶鸦片,一方面又明白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经济的必要性。他希望清政府能使鸦片贸易合法化(鸦片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是通过走私流通),这样英国就没了道德上的负担。他还可笑地认为通过一场小小的可控的战争就能解除英国对于鸦片贸易的依赖。你看,这个纠结的人确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一套一碰就散的逻辑!

那义律到底是怎么让战争爆发的呢?林则徐奉命禁烟,逮捕了英国鸦片走私贩子颠地。以前义律曾厌恶颠地这个鸦片商人。此时,在林则徐的压力下,义律身为一个英国公仆的责任感被激发了,他决定要保护颠地。林则徐怒了,下令封锁商馆。

义律得不到遥远的英国女王的指示,他自己做主和林则徐达成协议,同意上交2万多箱鸦片(后来虎门销烟的那批)。这里战争起因最关键的一个导火索埋下了:义律承诺英国鸦片商人这2万箱鸦片的损失(200万英磅)由英国政府赔偿。

同时义律可能被折磨得不堪重负了,帕麦斯顿(当时的外交大臣)给他的指示前后矛盾,中方代表指责他管控不了鸦片船,可怜的义律夹在了中英双方之间,夹在了道德和职责以及公民身份之间。但可恶的义律又写信回国内,说中国人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乞求他的政府发动一场战争!

不过英国政府关心的可不是义律的诉苦,他们的目光全被200万英镑吸引住了。200万英镑,

他们哪有钱赔,他们哪愿意赔!于是开了个会,愉快地决定让清政府赔。但出师之名肯定不是要钱,而是国家尊严。于是英国的舰队出发了,致力于把西方先进的文明带到野蛮的中国。

战争开始了,这时候义律又不倾向于得到多少东西了,而是想尽量减少损害。频繁地和中方代表琦善谈判,最后英国人觉得他没有作为,撤了他的职。回国后他自己的国人也不待见他。

义律是这本书描述的鸦片战争里最吸引我的人,他为自己的国家远离家庭却被国人谴责;他很可恶,但也有深处两难的纠结;他的摇摆不定,他的自以为是,他的妥协与挣扎。如果要拍一部鸦片战争题材的电影,从义律的角度估计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说林则徐,他的禁烟手段严厉,实行五人连坐,又在虎门销毁了2万多箱鸦片。但他和当时清朝的皇帝和大多数官员一样,认为禁烟只要禁卖、禁买、禁吸,惩罚吸鸦片的人,鸦片贩子就行,完完全全不考虑这场贸易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英国人。禁烟后英国人的反应他们从来不曾关注。林则徐算是在南下任职的官员中最有作为的,办实事的人,但不可否认他并没有处理好。他对英国人的偏见根深蒂固,不经考察轻下断论,就像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一样根深蒂固。当英军舰队到达沿海时,他三次痛斥为谣言,当英国舰队到达广州时,他还对皇帝说这只是一场大型鸦片走私活动!

被英国方面拿来当做开战借口的两个事件都是林则徐处理的,他足够强硬却不懂得外交,或者说他从来不曾想过禁烟这件事是一场外交事件,大清帝国只懂一个“剿”字!

当然这场战争发生链条上连着的可不只有林则徐和义律,还有许多人,消息闭塞被大臣忽悠得团团转的道光,虚伪的英国内阁等等。

为了获得在中国的自由贸易权利,同时得到那被销毁的200万磅,英国向中国宣战,中国也后知后觉置身其中。战火也是欲望之火,当发现中英双方的战亡率几乎达到100:1的时候,英军发现他们其实可以轻而易举得到更多,反正这群长辫子的人像老鼠一样,需要西方文明的开化。到最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我们发现,英国人的胃口被撑大了多少!又是开通商口岸,又是赔款,还要把香港岛收入囊中!你看,从来没有干净利落的战争,只有吃饱喝足才拍拍屁股走人的杀戮。

清朝的官员在这场战争里像群小丑,玩尽了闹剧,从一开始就搞不懂这场战争的原因。我们熟悉的想用女人的溺器堵住敌人大炮的杨芳,各种忽悠道光把败仗说成胜仗的大谎话;甚至自己逃走把士兵锁在炮台(当然最后士兵朝自己的长官开了炮)。管理层的无作为是战败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分散。

八旗军在殊死抗战的时候汉人军队拒绝支援,作者认为是长期以来汉人对满人的不满情绪的体现。战争中官员念叨得最多的词是“内奸”“内奸”。琦善是官员中的内奸,百姓中有内奸,夷兵迟迟不可制的原因就是内奸。可琦善真的一定是内奸吗?百姓里面确实有给英国军队提供食物,指路的人;当时义律一行人由于台风被漂到一个小岛,船夫也仅仅只是坑了他一笔钱而没有通知官府。“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出于自觉的意识形态的选择,而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谋生”。

“三里元抗战”里乡勇奋起反击英国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人捣了他们的祖坟,强暴当地妇女。同时战争中洗劫百姓的不只有英军,还有清军。所以蓝诗玲说鸦片战争体现了一个“碎片化的中国”。一个碎片化的中国里,到处奔波溃逃的都是一些仅仅想安稳生活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的反思不是国力方面的,而是关于人性。说人性复杂只是一个懒惰的概括,我想说的是当战争爆发时,它成了是无数人逃脱不了的命运,在战争爆发之前和发展之中时,一些人决定了战争的命运,它是否起,是否灭,何时起,何时灭。战争是只野兽,让它诞生的人从来没有成功控制过它的走向。像这场发起者本来期望的干净利落的鸦片战争,让中国2万到2.5万人死亡!最让人心悸也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战争会刺激欲望,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有得到满足的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从来不是这么简单。战争充满了伤害、机会主义、错误、谎言和喧嚣”

《蓝诗玲:战争从来没有那么简单》by 五像素

作者蓝诗玲,图片截图自《单读》访谈

作者说她“主要想探讨的是鸦片战争留下的痕迹,不只是在这场战争中具体发现了什么,而是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记忆如何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西方世界的交流”。这些上文都没有提到,感兴趣可以翻翻这本书。同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搭配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