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恭”的心理解读(1)】——极具戒备

2018-05-29 21:34:09 旭日东升_198812

旭日东升_198812 > 心理健康与内在成长

【“谦恭”的心理解读(1)】——极具戒备

《【“谦恭”的心理解读(1)】——极具戒备》by 旭日东升_198812

人际交往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改变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所造成的双方心理距离,是两个人关系的一个温度计。

最直接的人际交往莫过于双方的谈话。

语言是拉近或者拉开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想要变成一个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社交高手,有分寸的使用恭敬的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巧。

FBI称,恭敬的语言是需要根据时间、地点、目的以及人物的身份区别而有所区别的,巧妙地察觉各种不同场合需要语言的态度,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是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的基础。

如果一味的谦恭,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中国有句俗话“过犹不及”就是指一味的谦恭,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知识自然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多的气质。”

也可以说,言辞不分场合都恭恭敬敬的人,也许气质上有欠缺。

FBI 对这种人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言辞过于恭敬的人通常都是极具戒备心的人,如果这种人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问题,锻炼意志,无疑是积极可能取得成功的。

这样的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都很快,当遇到新鲜的东西时,很快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且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但是他们通常没有什么主见,不能独立面对困难,更无法独自解决困难,做事也容易反复不定,左右徘徊,常没有办法作出坚定的选择。

这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总是谦卑恭敬的,始终对他人用敬词,多认同、赞美的口气。

初交时,对方也许会觉得他们的夸奖下很不好意思,但不会对这些人产生反感或者厌恶。

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对方便会逐渐地察觉这样的恭敬只是此人对别人一贯的态度,而且过分谦恭,会显得言不由衷。

很多人对此气恼不已,对这种人的评价大多会变为:“那家伙竟然是个口是心非的人,表面恭敬,暗地却这样!太可恶了!”

这种人大多在幼儿期受到过双亲严厉而有错误的教育,尤其在礼节方面,因此才导致了他们如此的语言态度。

那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正常的欲望却不能在他们心中生存,产生那些欲望的时候,他们会恐惧、不安甚至是罪恶的感觉。于是,他们不得不将种种为自己所不能容的欲望、冲动和情绪全压抑在内心的深处,并死死的禁锢着,装作从来没有过那种欲望的样子。

但是,物极必反,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情绪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形成强大的冲动发泄出来。

他们自己觉察到这一点,为求不让自己作出后悔的事情,便启动反作用心理防卫机制——对人更加恭敬。

也就是说,他们越是用恭敬的言辞跟他人说话,在内心深处就郁积着越多的对别人强烈的欲望。

日本语言学家桦岛中夫说:“敬语显示出人际关系的亲疏、身份、势力,一旦使用不当或错误,便扰乱了彼此应有的关系。”

在某种无关紧要或者特别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事事用过多的恭敬语。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中,朋友突然使用敬语对你说话,那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你们之间是否出现了什么障碍?如果在交谈中对方常常无意识的使用敬语,就说明你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仍然很大。

所以,当一个女人跟男人说话的时候,若使用过多的敬语,绝对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反而是在传递自己对于这个男人的不感兴趣——“我对他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根本就不想和他接近”,带有强烈的排斥情绪。

另外,如果有些人虽然与他人交往了很长时间,双方也很能熟悉和了解,但是在说话的时候依然使用客气的言辞,说话十分谨慎,那么就说明他们之间有难言的苦痛,或者是彼此怀有敌意,不能亲近。

反之,也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是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突破对方心中的防线,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动机在于让对方放下警惕,以便他们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企图。

《【“谦恭”的心理解读(1)】——极具戒备》by 旭日东升_198812

丁俊贵

201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