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卑与超越》
365/160
《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父,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影响极大。所谓个体心理学,就是把个体当作不可分隔的整体,看作与环境和他人紧密联结的个体。
自卑,是人在面对无法解决问题时的心理体验。没有人能利索地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所以,自卑总是难免的,会与你同行,如影随形。但是,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此刻,自卑就是超越的动力。
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情结,对后世影响极大。
一、自卑情结的来源。
1.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事物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解读。我们都是通过自身所感知、理解、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这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人生亦如此。
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任务:职业、社会与性。通过面对这三类问题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而自卑情结的产生,也往往因为解读出了问题。
2.童年经验:生理缺陷;被溺爱;被忽视,这三者会导致自卑心理。
3.家庭的影响: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便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便体会到信任“他人”的价值。母亲是婴儿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婴儿几乎完全依赖母亲。这是他们一生中合作能力第一次得到发展,母亲是他们最早面对的“他人”,是他们在自身以外第一次关注“别人”。母亲如何与之相处,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至为重要。
父亲,作为被婴儿信任的第一个人,母亲需要在得到信任后,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人身上。否则孩子就会过度紧张与母亲之间的联系,认为母亲是自己一个人的,对于他今后发展社会兴趣会有阻碍。
父母关系:如果父母的婚姻不愉快,孩子就会危机重重。因为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就是父母间的合作,如果他们本身的合作就很薄弱,自然很难指望他们教会孩子如何合作。
假使父母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非常成功,也不应在家庭中过多渲染,否则,孩子会觉得他们永远无法取得可与之相媲美的成就,他们将变得怯懦,对生活缺乏兴趣。
4.学校的影响:
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可能已经在家庭生活中受到挫折,当他们第一次跨入校园,面临的则是一次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这是一次在成长过程中会暴露所有弱点的考验,他们必须在较以前更为广阔的领域与他人展开合作。
教师都作用与母亲类似——在新的环境中与孩子建立起纽带,赢取他们的关注和信任,进而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应试教育下,学校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而非“合作”意识,比如成绩排名等。不管孩子们在竞争中处于领先还是落后地位,这都会让他们过度关注自身而枉顾他人。
二、自卑感与优越感
孩子在上述的各种困境中很容易引导自己错误地解读了经历的意义,从而产生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并因此引发自卑。
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这种被压抑的感觉会迫使他们采取某些行动。这时候,他们往往不去真正克服困难,而很容易因便捷选择一些直接“凌驾于困难之上”的途径,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过度的自负往往就是自卑”,伴随自卑出现的,常常就是人们为了“解决”自卑而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它们并不真正解决问题。
自卑本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将不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一目标。但是,如果对优越的解读出现偏差,将导致无法直面真实的生活问题,转而忙于与虚幻的影子战斗,并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微弱飘摇的些许自我安慰。
三、推断自卑情结来源的两种途径
1.早期记忆:
记忆中自己人生最早的画面是什么,有助于帮助我们发现他们自卑感的来源。不过,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看待(解读)它们。
2.梦的解析:
梦境事件的选择,本身就喻示出了个人心中处事的方式和倾向。
四、自卑情结出现的情境
1.青春期
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青春期的所有危机感都会来自于对人生三大任务的准备不足。
2.犯罪
阿德勒认为,所有犯罪分子都是胆小鬼,他们逃避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企图通过走捷径克服眼前的困难,追求虚构的个人优越目标,以为自己就是英雄,但这是一种常识错误。
简而言之,犯罪分子都没有被正确地抚育成长,并培养起正确的合作精神。犯罪分子都在处理人生问题上遭遇了失败。犯罪分子不是因为追求本身,而是追求的途径出了问题。我们的环境和遗传都没有决定性因素,决定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是他们的解读出了偏差。
改造罪犯的唯一方法,就是研究他们童年时期的遭遇,找出是什么事情在最初阻碍了他们学会与人合作。
3.工作
社会生活中,经常有人夸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回避爱情和婚姻问题。也有人逃避工作、漫不经心或是懒惰而无法好好工作。这都是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解读和分配出现了问题。
4.个体和社会
最古老的人类追求就是与人结伴。宗教里“爱你的邻居”,就是要增进我们对人类伙伴的兴趣。
有些人热衷于追逐个人利益,寻求个人的优越感,他们给生活赋予私人意义,只为自己而活。这是与他人建立联结的失败形态。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兴趣,在人群中将自己孤立。而最严重的孤立可能就体现为精神病。
阿德勒表示,如果人们在儿童时期就从父母那里看到彼此及家庭以外的和睦相处,他们就更容易在家庭内外找到能信赖自己也值得自己信赖的伙伴和朋友,在校园中也会成长为人类群体中的平等一员。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是一个由我去工作、去推进的世界。如果一个人能用这样正确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职责,他就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5.爱情和婚姻
阿德勒认为:爱情,以及它所在婚姻中的圆满,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具体表现为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
如果从这一角度看待爱情和婚姻问题,就会再度发现,这里面必定始终包含集体的利益、人类的利益。
人们将以何种态度对待爱情问题,其实在五六岁时就已经成型了。而孩子对婚姻的早期印象是来自父母的,如果家庭破裂,父母自己都无法合作,当然也没法好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但是,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所处的环境,而是他对自身处境的解读。有部分人,也许他们和父母一起的家庭生活体验并不愉快,但这只会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做得更好。
六、超越自卑的原则
1.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
2.学会合作
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人类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学习合作本应是儿童时期要做的事,但我们不能因年幼时错过的,就来认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们再也学不会如何与人合作了——并不是这样!
总之,自卑在所难免,自卑感本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桎梏。追寻自己自卑的本源,发现造成自己误读的影响因素,并修正自己对它们的看法,放下自卑。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自卑的,是自己画地为牢。擦掉自设的圈套,化自卑腐朽为神奇,与人合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