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Ⅱ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一01一
中国最美丽的边陲城市新疆与阿富汗相邻。他们同属于穆斯林民族。面纱是穆斯兰妇女独具魅力的头饰,在一切穆斯林存在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头戴面纱身穿伊斯兰教服的妇女。
传统的穆斯林妇女穿着非常庄严讲究,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裙子。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把身体的曲线掩盖起来,以免别人看了产生邪念。她们会把美丽的面容隐藏在各种面纱之内。伊斯兰经文定:“女人的一切要避开男人们邪恶的眼睛,不带面纱是不允许出门,女人的脸除了丈夫和父亲之外,是不允许别的男子看到的。”
现今,走在新疆如今的街道上,街上风情万种的维吾尔族女人,很多人头上依然带着面沙,小姑娘活泼俏皮,大姑娘娇柔妩媚,小媳妇娇艳风韵,老太太传统理性。
当我第一眼看见蒙着面纱的维尔族女子,向我走来时,我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不由自主的注视着那神秘的面纱,想象面纱之后有着怎样美妙绝伦的面庞,更有着多少难以叙述的故事。
《灿烂千阳》的小说中,是这样描述不卡的。布卡,有一件完整的外套组成,它的背后拖至到地,前面的长度到腹部或上面一点,除眼睛以外的地方用一张纱网或格子遮住,就好似一个能遮住全身的面纱。
迷茫中恍如隔世,同一个世纪的两个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的面纱意味着深沉、丰富、美丽、神秘,把纱巾演绎的如此精彩、如此丰富,但愿她们的文化与她们的未来更加绚丽多姿。
而小说《灿烂千阳》中蒙着面纱的两个女人,来自两个不同家庭,却让一个男人牵拌着她们的命运,无法逃离悲惨的历史。不一样的是,她们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自由玛丽亚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自我不意愿看到的结果。
《灿烂千阳》这个故事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他出生于喀布尔,因为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系系相关,国家连年的战争,他的家乡也被战火吞噬,无家可归,他们举家逃往美国。他本是个医生,他放下手术刀,收起仁慈的面孔,冷眼以对现实,用自己淅沥的笔锋,来揭示社会现状,冷静,俯视,充满关怀和悲悯。所以才构思出逻辑清晰,宰入痛点的故事,作者擅于在故事中渲染悲苦命运,笔触那样柔和委婉,笔调诚挚悲悯,描述人物心里相当细腻,以曲折坎坷的故事令赏读者与作者达到共鸣。
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不可多得的力作,书中生动的角色刻画,情节震撼的故事,获得诸多奖项,全球热销6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现还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追风筝的人》创作成功,也让人见识了他他深刻内心,不能起伏的情感世界。在广大书迷的殷殷期盼下,《灿烂千阳》问世了。这本书再一次打动了书迷和震撼国际坛,甚至有评论说比《追风筝的人》更值品读,胡塞尼以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手法,使他对个人与国家悲剧现况极具敏锐感受力的渲染,敲击着每位读者紧绷着的心弦,与故事中的女主角,同命运共呼吸,在绝望与微弱的希望面前,不断抗挣。它是通俗小说的极品,勇敢、荣誉与宽容是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理念。
胡塞尼作品的语言,极为平民化,没有华丽的辞藻,更亲民的叙述来反映现实,引发读者内心的感悟。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学会思考。为何胡塞尼笔下《灿烂千阳》用"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做为文章的开始。
美丽的后面蕴藏着痛苦,痛苦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
四百年后,生于这座城市的美国作家胡塞尼用小说刻画这座古老城中的美丽卡布尔少女的命运。
《灿烂千阳》以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为主线,通过两个女人的悲惨命这展开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一02一
玛丽雅姆
《灿烂千阳》最先揭开面纱的是可怜的玛丽雅姆,她是一个富商的私生女,母亲是富商家中的女仆,所有传统的大户人家是不可能接受一个女仆成为自己的家人,这有损于他们体面外表,肮脏的灵魂。她父亲拥有三个妻子和十个子女。
玛丽雅姆的母亲生下她,就被她父亲抛弃在荒凉山上的泥屋里,没有玩伴,孤独的成长。父亲总是离他很远,她希望父亲能接纳她和她的母亲。
父亲生活在城里,他总会把他身边的人和事讲给她听,她不知道城里是什么样子,电影院是她最想去的地方。丽雅姆最期盼父亲每周一次的探望,她希望看《木偶奇遇记》,她希望去看看父亲豪华的家和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妹。
父亲总是给她带来一些她没有见过的挂式,那些好看的挂式是她最喜欢,因此他对父亲没有偏见。
从小母亲就唠叨,说父亲是一个自私,胆小的人,他不敢对抗家族,以至于让她们母女俩没有安身之所,或者平民一般的生活。
玛利雅姆没有像母亲那样讨厌父亲,他倒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同龄孩子的生日都会跟爸爸妈妈一起陪伴,但玛利雅姆不行,因为父亲的家族不接受她们,那年生日,爸玛丽娅姆说想要牵着爸爸的手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小玛丽雅姆想过父亲一样的生活,能住在舒服的不会漏风的家里。于是她偷偷躲开母亲去城里找父亲。
父亲最终因为他的懦弱,没有打开大门迎接他可怜的玛丽雅姆,她只好在父亲的门外坐了一宿。父亲的内心也是极具抗争和挣扎的,他知道玛利雅姆来找他,但他却无力反抗,任由世俗碾压了亲情。
当玛加雅姆心灰意冷的她回到泥屋时,发现她母亲在小泥屋旁的树上上吊死了。那时他也没有憎恨父母,只是父亲的冷漠让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崇拜他了。
母亲在可怜和羞愧中度过了一生,母亲曾说过,她的生命里只有她,如果姆利亚姆离她而去,那么她会选择去死。母亲的灵魂已飘入了天国,而悲惨命运的玛利雅姆,因为失去母亲,而更加悲惨。
父亲的虚伪在玛丽雅姆住进来之后表现表现无疑,就像母亲所说的一样,自私冷酷。玛利亚我还来不及享受父亲的“温暖“,连最简单相处,父亲都不愿意给她,父亲给她的却是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一一把她迅速许配给前来求婚的已近中年的鞋匠。
之所以把玛丽娅姆许配给鞋匠,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想玛丽娅姆出现在他们的家里,而鞋匠的家离这里几百公里,他们像丢一堆垃圾一样,把她扔的越远越好。15岁的年龄,正是享受美好的花季年龄而玛丽雅姆却坐上了远嫁的车,仇恨也没有因为距离而变淡,一点一点的在玛丽雅姆心中滋生蔓延。
从此在喀布尔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噩梦一般的生活。婚后的玛丽骓姆,就成了一台生育的机器,在她多次怀孕又多次流产之后,没有幸福可言的生活,更是冷到了冰点,鞋匠对她再也没有一丝耐心。无瑞的打骂已成家常便饭。他甚至强迫玛丽雅姆吃下一堆石子,在嘴里嚼碎,吐出来的是一地的碎石子和几颗流着血的牙齿。
她一直忍耐,忍耐所有的辱骂和鞭打。因为她妈曾和她说:“女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忍耐。”玛丽雅姆和所有屈辱中的女人一样,不敢反抗,无力反抗,心中仇恨在隐忍中,慢慢的积聚着。女人就这样被困于古老而落后的制度。
一03一
莱拉
《灿烂千阳》中另一个主角是一个叫莱拉姑娘,莱拉是喀布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漂亮女孩,她活泼可爱,接受父亲新思想教育,她会读书写字,还会解方程的新时代女孩,她有与玛丽雅姆不同的家庭背景,她的生活是幸福的,有爱她的父母,和睦的家庭,还有一个爱她的青梅竹马恋人。
塔里克和莱拉青梅竹马,他不允许任何人欺负莱拉,在塔里克保护下,莱拉享受着爱情,过着与玛丽雅姆截然不同,无忧无虑的生活。
战争永远是可恶的,他让人们无家可归,塔里克也被迫和爸妈离开了这座战火纷飞的城市。莱拉不得不与恋人分开,但这并不能分开两个相爱的心,他们已把彼此交于了对方。但这一别,莱拉生命中苦难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不久莱拉和爸妈也准备离开,正当他们把家当收拾好,准备叫辆车离开时,一颗导弹落下,一切都被炸的粉碎。连同对未来的美好想象,都被炸成了灰烬。
莱拉从此失去了她的父母和家庭,变得无依无靠,无以生存。鞋匠拉希德从废墟中把莱拉救出来带回家,命令妻子玛丽雅姆悉心照顾。
她到处打听塔里克的消息,这是他唯一的亲人,她要去找他。有一天,来了个人,带来了那个让她彻底失去生活希望的消息——她最爱的人,从小一起长大的塔里克死在了逃难的路上,病死于医院。
苦难的路上越加苦难,莱拉发现自己怀了塔里克的孩子,她已无路可走,她不能让一出生的孩子就居无定所,为了孩子,她选择嫁给了对面的鞋匠,于是,莱拉成为了鞋匠的妻子,正如鞋匠所希望的那样。
新婚的幸福总是那样的短暂,鞋匠开始对莱拉很好,宠着她,原因很简单,莱拉可以生育,而且已经怀上了孩子。
不幸的婚姻总是有太多的不幸,在莱拉生下了小女孩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鞋匠对莱拉的态度急转直下,丑恶的本质表现出来了,他嫌弃莱拉,甚至讨厌婴儿夜晚的哭声,他认为影响了他睡觉。
很快对她如同玛丽雅姆一般颐指气使,拳脚相加。于是两个善良而命运多舛的女人由敌对转为联盟,十多年来玛丽雅姆生活在丈夫暴力和冷漠中,干涸的心因为莱拉给与的温暖而融化,她最快乐的时光是和莱拉在繁重的家务之后做下来喝几杯下午茶,吃几块饼干,聊自己过往的日子,和父亲在一起的稀疏而快乐的时光。她更没想到的是莱拉刚诞生的女儿竟然和自己一样是个私生女。
她们开始制定逃离计划,莱拉每天会从鞋匠的兜里偷一点点钱,玛丽雅姆帮她们骗过鞋匠,在某一天鞋匠离开家后,她们带着女儿离开家去坐车。
但当时有规定妇女不得在没有男人的陪同下离城,于是她们偷偷的来到汽车站,找了一个男人哀求他帮忙买车票,并把所有钱的一大半都给了他。
她们的可怜和善良并没有博得同情,却再一次被欺骗,告发了鞋匠。她们被带回家里,被鞋匠暴打,连同出生不久的婴儿一起,关在闷热不堪,密不透风的黑屋里,没有一口水或食物,躺了几天几夜,她们差一点就死掉。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局势混乱,法律不许女人出外工作,独自上街,拉希德的鞋店被烧毁,他们陷入了饥荒的困境。
女人是世界上最能忍的动物,她们唯有忍耐,忍耐所有的不堪,忍耐鞋匠把女儿送进孤儿院,忍耐每天对她们的拳打脚踢,忍耐着像狗一样的被呼来换去。
直到有一天,塔里克突然出现在她们家门口。她们才意识到当年那个消息,不过是鞋匠蓄谋已久的阴谋,是向莱拉伸出罪恶之手的虚情假意罢了。塔里克就站在她的面前,高大而消瘦,英俊,分别了8年,23岁的莱拉觉得自己青春消亡容貌枯竭,只有因他而死去的心忽然活了……
虚伪的鞋匠知道这个消息后,将暴怒再一次发泄到莱拉的身上,莱拉和玛丽雅姆两个屈辱中的女人选择了反抗,她们不再忍耐,两个弱小的女子,要于罪恶抗争,当鞋匠掐着莱拉的脖子,莱拉快要窒息的时候,玛丽雅姆体内迸发出的仇恨,让用铁锹杀死了鞋匠。
最后,惊恐中的玛丽雅姆选择了自首,她向母亲一样来保全莱拉和孩子,这一刻母爱的力量,让玛丽雅姆选毫无畏惧,痛苦已让玛丽雅姆,看到正义的死亡是对苦难命运最好的解脱。
描写玛丽雅姆走向死亡的这段写的相当细腻,相当感人。这个出身卑微,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却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觉得满足。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也许正是阿富汗妇女最为典型的代表。
一04一
故事的延续
当我无比压抑的读完这本书,主人公之间的命运纠结,再一次让我们理解了玛丽玛姆和莱拉同病相怜,相依为命的感情渊源。
不同时代的俩个人却因一个男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悲惨,忍让,屈辱,爱恨,情仇汇集为一生。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成了鲜明的反差。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女性是多么幸运。
偶然看新闻,又是阿富汗某处遭恐怖袭击的镜头,伤者奄奄于病床,哀伤的神情。一千个太阳的灿烂何时才能照光黑暗的每一个角落。
故事的结尾,跟我们感念的情怀是一样的,我们会追寻她曾经生活的故居,探究玛丽雅姆,过往生活。她得知玛丽娅姆的父亲,曾经千里迢迢,开车前去寻找过玛丽娅姆,是想为了寻求她的原谅。
他的父亲还给玛丽娅姆留下了一笔钱,一封悔过信,一盘那年,他们没有一起看的电影录像。
莱拉不能想像,如果玛丽娅姆还活着,没有为了她们而死,知道父亲的举动会怎样,会原谅父亲吗?
最终,塔里克和莱拉完成了他们的心愿,算是给玛丽雅姆有一个交待。完成这一切他们决定回到最初相遇的地方一一喀布尔,重新开始他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去帮助这个在战火中遭到破坏的城市,重建他们的家园。
故事的结局是幸福的,相对来说。毕竟莱拉还有一个等了她十多年的爱人,塔里克带着她和孩子重新生活。
现在的生活是物质需求很大,要什么有什么,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很多的年轻人过的可以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越生活.
生活还要学会适应,不能逆来顺受,也不能随波逐流。当痛苦来临时,要欣然接受,也许会悲伤,会痛苦,但是这没什么不好,生活吗,太单调,失去了兴趣,复杂了,扰乱了心态,来世界上走一圈不容易,要让一辈子过的精彩而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