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之《病榻杂记》有感
季老活的真是豁达。在写《病榻杂记》时几乎整日在治疗输液中,换做普通人,光是面对病痛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都会变得矫情伤感起来,但是,我看到的,完全就是一个活的通透的老顽童。他把一切看得那么顺其自然,包括服老,正如他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一生的日常都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课题,少了很多无谓的思索。先生待人以真,对待学术以德,做人以诚,活的真实活的自在。
“做学问,收集资料,我一向主张要有一股竭泽而渔的劲头,不能贪图省力,打马虎眼”
“要说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敢懈怠”
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后世人一个旁观者所见,可能日复一日的思索与他而言可能正如吃饭,洗澡一般平常,甚至停下来还很难受,他这样颇有种李嘉诚说马云“创造自我,追求无我”的感觉,当然他们性情完全不同,只是那种执着都是超乎常人的。
“我常常想,天才往往是偏才,他们大脑里产生智慧或灵感的构件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其他的一概不管,这一点就是他的天才之所在”天才,有时和疯狂融在一起。
此文虽说是杂记,所谓“杂”就是乱七八糟,但是明显季老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有个紧箍咒,在杂种求出不杂的东西,求出一致的东西,绝不能让回忆这玩意儿忽然而东,忽然而地也,任意横行。年逾90有几,耄耋之年仍讲究条理,旁征博引,着实佩服!
其中,老年十忌: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方面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老年四得:吃的进,拉的出,睡得着,想得开。简单明了的指出了老年人应有的生活状态,这些在现在看来仍不过时也将成为指导之笔。
另外,
我注意到书中有一些小细节,“第二天早上,我照例4点多钟起床,最初外面还是一片黝黑,什么也看不清。不久,东方渐渐白了起来,天蒙蒙亮了,早晨锻炼的人开始出来了”,简直不可思议,这还是在他于301住院期间的作息,数十年如一日的早起,不容易,确实不容易(试过的人都知道,夏天还好,冬天煎熬)。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听过的张萌的一篇演讲,题目叫做《早起,让你比别人多活出半天的精彩》内容当然很清晰了,围绕早起展开,涉及到了坚持,以及自律方面的内容,听起来和鸡汤差不多,不过这些也实实在在是有人在践行也真真获得了精彩的人生,我们无可指摘只有望尘莫及的份儿。
可能是由于是短篇杂文的收录集,也可能是人的大脑在年老时的介质连接单一与混乱并重,其中后期的言论思索颇多相同之处,似乎受到了禁锢,也不知道是否是为了强调或者真的有感而发不忘初心,但是毫无疑问都不是无病呻吟,博学多识,有大格局的人写出的文章总能让人思维开阔,意犹未尽。
季羡林。生于1911卒于2009通英德梵巴利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温家宝称其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是一介布衣,行有格,言有物,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处之泰然随遇而安,至少从此书中我觉得季先生特别真诚,简单,纯粹,毫不做作。其他的没做过多考证目前也不打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