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追寻阿特曼的弃枝鸟

2018-06-29 20:27:03 丶辙鲋

丶辙鲋 > 读书笔记

读黑塞《悉达多》读书笔记

《《悉达多》  追寻阿特曼的弃枝鸟》by 丶辙鲋

“唵(Aum)”,这个字是一切的开始。

念诵它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婆罗门和刹帝利们进入学堂所学习的第一门功课。“唵”由三个音节构成,即A(毗湿奴天)、U(湿婆天)和M(梵天),它代表了一切的最终圆满,一切殊胜的完美。而在佛教中,“唵,”则代表着降服一切的力量。

故事从那个在树下无声吟诵着“唵”的婆罗门少年对自我的思考开始。

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他享受着父母、朋友的爱,他接受着来自奥妙的吠陀与渊博的智者传授的知识,他得到同龄婆罗门少女们的爱慕,可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使他感到快乐,因为他是不安的,他知道,他所寻找的是阿特曼(Atman自我,神我)的觉悟和最终的圆满。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审视之后,为了追寻那个我们一直追寻的“它”,所需要下的决心、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难以衡量的。(这或许就是我们中的一些人有所审视生活却不敢做出抉择而落入平庸的第一个阻拦。)

当然,我们的婆罗门少年,和佛同名的悉达多,他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寻找阿特曼的求道之路。他舍弃了一切,他成为了一个沙门。他在月光下长跪,用沉默和目光迫使父亲答应他的请求。我知道,这是求道者的坚决。我知道,这是舍弃了枝头的鸟儿一往无前的起飞。

他在离开了父母后,跟随着三位沙门苦修,他看透了冥想、瑜伽之流都是对于自我的暂时麻醉,和饮酒一般的别无二致,而所谓法术之流更是无趣的把戏,只是老沙门们谋生的手段。他因此再次启程,带着朋友们一起上路。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所在的时空正是佛陀住世的那段正法时代。当听闻了佛的消息,他们当即赶往,拜谒了佛陀,这个真正的圣人。在佛那里,悉达多见到了真正的圣人,他所找寻的那种圆满,他聆听佛的教诲,他仰慕佛的安详与宁静。他却无法完全认同佛的教法,因此,他与他成为比丘的朋友告别,他与佛告别,再次踏上了寻求阿特曼的道路。

我把这段经历看作是迷茫少年对于自我的寻找,是神赋予所有生灵最重要的礼物——自我意识的缓缓觉醒。而当他的自我意识真正觉醒那天,他才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对自己一无所知。”

“我要学到的即是‘我’的意义及本质。‘我’,是我要摆脱、战胜的东西。‘我’,却是我无法制胜,只能欺罔、逃遁,只能隐藏的东西。”

“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做出判断。”

“人只应该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和必要的行为,其它的一切毫无意义。”

自我这个话题,是我们常常避而不谈的,苦思也很难有自己答案的问题。可是却是成为一个独特灵魂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你不曾深思过这个问题,那么你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去思考,却不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个体,一个独特的个体。

他终于真正睁开了“我”的眼睛,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世界。

他不再苦行,不再认人为师,他走出了密林,让船夫撑他过了河。

在河对岸经历的,是尘世间的种种凡尘。

迦楼罗,是爱与欲的化身;而迦摩施瓦弥,则是生活现实的化身。而,悉达多,怀着纯净求道者的目光,却也难免迷失在了这滚滚红尘。

红袖添香,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那舍弃了原本枝头的鸟儿,却停留在了一另一枝头。

他穿上了华服,他从婆罗门悉达多、沙门悉达多变成了而今的富有的悉达多。他本以为他不会沉沦,带着沙门的傲气,睥睨着周遭的众人。可慢慢的,他清瘦的身躯变得肥胖,他黑色的长发变得花白,他清澈纯净的目光最后竟然也开始变得浑浊起来。他沉沦了,在滚滚的红尘里。

幸好,“唵”,把他的求道之心唤了回来。他赶紧逃离了这一切。

“他梦中的知更鸟死了。他心中的鸟也死了。他深困于轮回的牢笼。似一块吸饱水的海绵,他尝够厌恶和死亡的味道。他浑身腻烦,浑身痛苦,浑身充满死意。世上再没有什么能诱惑他,愉悦他,安抚他。”

他来到了那条河边,那条他出入世的交界线。再次和船夫攀谈,开始了他向圆满飞行的最后一段旅途。这只鸟儿再次舍弃了舒适的枝头,向着圆满飞去。

在他完满路上最后的阻碍是他的儿子,小悉达多,他本以为他是个沙门,不会爱上任何人,可他在小悉达多身上还是看见了当年在月下逼迫父亲答应他请求的自己的影子,他才发现,原来这最后的阻隔就是最初他以为已经舍弃的亲情。他事事操心,不肯放手。可最终他还是放手让他离去了,破除了“我执”,而他就在不喜不悲中找到了佛陀的那种安详与宁静。

弃枝的鸟儿,终于在不知疲惫的飞行中找到了阿特曼的圆满。

这个故事,是一个沙门的故事,是一个弃绝者的故事,是一个求道者的故事,更是一个追寻自我和破除了“我执”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很容易让有着同样精神情感需求的人产生共鸣。因为悉达多所经历的,在某些方面是与所有的求道者有相类似的情况。悉达多不单单是一个人,更是一种象征——一种一往无前的勇猛精进和耽于红尘却能幡然醒悟的智慧般若。

(每人眼中看到的故事可能相同,却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就是我的所得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