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手把手带你走出抑郁状态(5)整理你的书房

2018-06-29 21:01:02 逸瑄

逸瑄 > 咨询理论

在上一集中,我们的卧室已经整理完了。当你重新走进卧室时,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如果将来再做好清洁工作后,你的清爽感会更明显的。现在只整理就好,清洁留到到最后。

今天,我们来整理书房吧,如果你家没设置书房,请把我如下提到的东西一并整理。

【书籍】

不知你家的书多吗?喜欢看书的人相信不少,当然也有家里几乎没有书的朋友,你酌情参考。

第一步仍然是分类,其实纵观我的这个文集,分类是我重复最多的方法。

书籍的分类有很多种,你可以根据你藏书的种类大致去分类,像我的就分成了小说文学类、育儿类、婚姻家庭类、职场类、励志类、心理类、工具类、儿童读物。

这次改革式的整理中,我会把书从书架里都搬下来,把书架的格子都擦拭干净,不要小瞧这一步,整理书架过后,你再看书架时有没有清爽感跟有没有擦拭有直接的关系。

然后,整理书籍过程中,淘汰掉一些品格不高、内容不佳、已经看过确认没有收藏价值的书,然后按照你心中的标准把书籍分类,按格子放好。

注意几个原则,把喜欢的、买来还没时间看的放在方便取用的高度,阅读率低、近期也没有阅读打算的书可放在相对高处。

儿童读物放在适应儿童身高、方便孩子取用的高度。这样孩子就不会为了取一本书攀高,以免发生危险。

请在下面留出几个格子以备过后放孩子的玩具。

我家的书基本上就是我和孩子的,先生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看手机上的电视剧,爱好不同,不必强求。

我整理一次要挺好久,不喜欢经常整理书架,所以我自己取用书籍的时候,会尽量放回原处。

而我的宝宝,整理书籍也是有一套,她会把一整套书都放在一起,然后按照书的序号依次排开。

《【心理】手把手带你走出抑郁状态(5)整理你的书房》by 逸瑄

【文具】

在我家,我和孩子都喜欢文具,我们俩经常会逛文具店。家里最基本的文具都有,想要做手工、画画、写字都很方便。

这些文具包括剪刀、订书器、书钉、起钉器、便签、曲别针、胶棒、橡皮、计算器等等。

喜欢的留下、不喜欢或是坏掉的丢掉。

大的原则都是一样的,这里只强调一点。你留下的笔要都是好用的,比如你的铅笔都是削好尖的,水性笔保证哪个拿出来都能直接用,如果没水了,这次整理一并换掉笔芯,不能换的直接丢掉。同时放几个替芯在笔筒里,以备别的笔没水时,可以随手就换上新的替芯。

我喜欢把笔筒就放在办公桌面上。里面放着若干只各种各样的笔、剪刀和胶棒。而其它的文具也都是放在办公桌手边最上面的抽屉里(办公桌有三个抽屉),保证取用方便。

【文件】

我家的文件基本上就是先生和我两个人的。

我的文件不多,因为我不喜欢把工作带到家,但家里会有我部分打印出来的书稿。

老公的文件也不多,我看不懂他那都是些什么,所以因为本身也不太占地方,就把办公桌下面两个抽屉分我一个,他一个。具体的不再细分。

【玩具】

宝宝的玩具其实也是个重头戏,品类繁多。包括毛绒玩具、各种小车小球、点读记、挂图、各种卡片、玩具钱币、各种彩笔、橡皮泥、水雾魔珠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我也没有仔细分类,因为宝宝几乎每天都要取出来玩,她自己放在哪里她自己能想起来,所以我管得不多,放也基本是按照她的习惯。

放玩具我家有一个下图这样的家具,具体叫什么我记不得了,也是在宜家买的,大约三四百块的样子。这个小孩子整理起玩具时很方便,多数时候,她自己就可以。我们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要为她养成好习惯提供方便。

《【心理】手把手带你走出抑郁状态(5)整理你的书房》by 逸瑄

如果你的孩子太小,请固定在墙上

如果你的书房还有我没提到的东西,请自行整理吧,原则同前。

强调一点,对于宝宝的整理,记得采取正向引导。

每当我的宝宝自己整理书籍和玩具时,我都会夸赞她一番,孩子需要这样的正向刺激,下一次,她会更愿意自己把书和玩具整理回原位。

但请注意,不要把孩子的整理当成TA必须要做的事,如果终日为了整洁而唠叨孩子或者为此咒骂孩子,会在孩子心中形成阴影,让TA感觉在你心里整洁比TA重要,甚至会让TA觉得你根本不爱TA。

在克里斯多福·孟著的《亲密关系》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叫玛莉的女孩子从小在严格的家教中长大,如果爸爸发现她玩具没有收好,就会把它丢进垃圾桶,并且没收她所有的玩具,一个月都不准她玩。如果她不把衣服收好,就会被妈妈处罚。如果她没有把牙膏盖好,父亲和母亲都会生气地唠叨她。她感觉父母根本不爱她,甚至希望她死掉。

看看,多可怕。

所以,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我提倡正向引导,而不是唠叨和指责,如玛莉的父母一般简单粗暴,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说句最到家的话,咱这是亲孩子啊,怎么舍得?

而且我始终强调:一个家庭,要以人为本,任何事情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凌驾于亲情之上。包括整洁。

这件事,不只对孩子,对另一半也一样。也许你的另一半也有如玛莉一样伤痛的童年经历呢?也许她会因为你的唠叨指责而感觉自己不被爱呢?那样的话其实你不该对TA更好一点弥补TA童年的缺失吗?

归纳一下,整理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另一半,请多用正向引导,避免唠叨指责。